在当下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稳定币、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日益加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近日在公开发言中指出,这种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已难以逆转,相关监管和制度设计应顺势而为,推动官方与民间金融创新机制协调发展。
李扬强调,稳定币与当前数字人民币、以及市场上主流的民间支付手段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具有某种底层结构上的相似性。他指出,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虽然是民间平台推动的支付工具,但其实质都是基于银行存款账户运作的,其底层资产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存款。而从“存款是货币主体”的角度出发,这种以法币存款为支撑的运作模式,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稳定币具有一定共通之处。
他进一步表示,随着数字货币的发展,央行传统货币职能与新型金融工具之间的协调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应避免二元割裂的治理思路,而是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官方主导的数字人民币与民间推动的金融创新共同发展,在各自优势领域发挥作用。
李扬认为,技术创新已深刻改变金融基础设施的架构。以区块链、智能合约为基础的加密资产,以及以平台驱动的支付模式,正推动全球金融体系从以银行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向更加多元化、扁平化的生态过渡。在此趋势下,政府需要构建兼容并蓄的金融治理体系,不应简单地压制民间创新,而应搭建包容性监管框架。
他还提出,中国可以借助数字人民币的技术优势,推动更加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同时也应给予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在跨境支付、小微金融服务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的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互补而非替代。
总的来看,李扬的观点代表了越来越多国内金融专家对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融合前景的理性看待。他指出,只要坚持制度设计科学、监管理念开放、治理手段灵活,就能够推动官方与民间金融体系形成“协同共生”的格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与货币体系稳定。
随着全球对加密资产监管讨论持续升温,中国如何应对稳定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李扬的观点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务实而开放的思路框架。